10月17日以来,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疫情,涉及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贵州、河北、湖南、湖北、青海、山东、四川省和北京市,感染者大多有跨地区旅游活动史,同时秋冬季的到来进一步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疫情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
特点1:年龄分布两极分化
上一轮扬州、莆田疫情确诊病例分别以“一老一小”为主,本轮内蒙古阿拉善盟疫情有“波及范围广、传染性强”两大特点,目前发现的感染者绝大多数与旅游团或自驾游有关。7月28日,扬州市报告首例确诊病例,8月27日开始零新增,本轮疫情扬州本土确诊病例累计570例,所有病例平均年龄49.92岁,60岁以上的有229例,占比40.18%。福建莆田疫情自9月10日开始,9月25日零新增,莆田本土确诊病例累计205例,病例以低年龄组的学生为主,17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病例占41%。确诊病例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事后流调和治疗的难度。内蒙古阿拉善盟疫情自10月19日开始,截至10月28日现有本土确诊病例97例。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疫情始于国庆后错峰旅游并在西安被检出阳性的“上海旅行团”,游客年龄结构以老年人为主。本起疫情的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疫情源头目前还在流调溯源中,根据现有的流调和病毒测序结果,提示本轮疫情是由一起新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但病例如何从境外传入尚未明确,根据已公布的病例行程轨迹,有多名病例曾有额济纳旗策克口岸居旅史。
特点2:涉疫场所人群密集
扬州疫情确诊病例所涉及的场所,都是老年人经常性的活动场所,如棋牌室、菜市场、水果店等,这类场所空间狭小、相对密闭、通风性差,存在极大的传染风险。同样,莆田疫情的首例确诊病例是由境外输入的关联病例,通过家庭影响到学生并传入校园。校园不仅人群高度密集,且有持续密集、相对固定的人群,一旦出现疫情,疫情传播迅速,影响巨大。阿拉善盟的疫情暴发于旅游旺季,景区内常有群体性聚集活动,室内景点是人流相对密集、游览空间狭小、空气难流通的公共场所,交叉感染的机会加大。此外,在本轮疫情的多个旅游团传播链中,餐厅、列车车厢等场所成为病毒传播重点区域。餐饮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交通场站人流量较大,人群停留时间较长,是新冠传播风险较高的重点场所。
特点3:疫苗接种覆盖率低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8月27日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在扬州疫情出现的危重症患者都没有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同时,儿童接种还没有正式列入日程,或者说接种得较晚,导致有免疫力的儿童所占比例比较少。阿拉善盟新冠疫苗第三剂次接种工作在疫情暴发前夕10月18日全面启动,但未及时接种加强针的人群体内可能中和抗体水平已下降、保护效果已减弱。
鉴于扬州、莆田和阿拉善盟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宝贵经验,“一老一小”又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我们该如何为“一老一小”提供精细化的防控措施,小编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疫情防控制度
8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组织修订了最新版的《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便于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科学防控工作。新版技术方案明确要求关注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老师的旅居史和身体健康状况。旧版的技术方案在这方面也是有明确要求的,莆田疫情再次提醒我们要严格落实该措施。
本轮疫情的涉疫场所主要是餐厅、交通工具等。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如非必要,近期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疫情发生地区。疫情期间尽量减少外出用餐。如需外出就餐时,选择通风良好的位置,同向而坐,尽量缩短就餐时间;就餐前要注意用洗手液在流水状态下洗手或者用免洗手消毒剂。在乘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需全程佩戴口罩(跨地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建议重复使用口罩哦),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尽量减少用餐次数,减少邻座间交谈。
2.重视健康教育宣传
疫情发生后,对于隔离限制情况下的老年人和儿童,生活和学习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除了要做好个性化防护、治疗外,也应该重视“一老一少”的心理调节,纾解焦虑恐惧情绪。因此,对“一老一少”做到及时科普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网络以及上门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指导“一老一少”及其家人了解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防疫技能。
3.推进新冠疫苗接种
尽快推进全民新冠病毒疫苗普种和加强免疫,包括无禁忌症的老年人和儿童,这是扬州、莆田和阿拉善盟疫情给出的重要启示。钟南山院士的研究表明,两剂疫苗接种后,对中度新冠肺炎病例的保护效果可达到70%。另外,广东省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没有接种疫苗的或者只接种一剂疫苗的人,其病毒载量是接种完疫苗者的3倍。目前,常州市已于10月份开展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主要针对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满6个月、18岁及以上人群,具体消息可在“健康常州”公众号中查看。
扬州、莆田和阿拉善盟的疫情防控为推动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实践经验。面对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冠病毒,如何建立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尤其是“一老一小”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成为大家持续探索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