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信息 >> 内容
 
市二院两项科研课题分别获得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发布日期:2010-09-08    来源:档案馆  浏览次数:  字号:〖
 
非典(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作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第一个未知流行病,正迅速在全国和全球蔓延,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灾害。改革开放25年,日益开放、日益强大、日益生机勃勃的中国正面临一场突发性危机。所谓“危机”,即全局或局部出现天灾、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政权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那么,如何正确认识非典危机?中国战胜非典危机具有什么有利条件?
非典危机是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

    无论何种恶性传染病,从经济学上看,因其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加上病原的传染性特征,因此无论原发于哪个国家或地区,它都具有全球性特征,给这些地区甚至全球带来巨大灾难。这次暴发的非典也是一种全球性恶性传染病,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内流行病,它的传播具有暴发急、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迅速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恶性传染病的暴发及迅速传播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副产品。科学家们认为,病毒并不是在这几年突然变得强大了,而是不断变化的地球环境意味着新病毒可以在世界各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随着人口增长规模愈来愈大,人口流动迁移愈来愈广泛,人员往来愈来愈频繁,城市发展速度愈来愈快,人口密度空前加大,在一国内部暴发的传染病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由一国的危机传导为全球性危机。所以说非典危机不仅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的危机,而且也是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大敌,而且也是人类健康的共同敌人,抗击非典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任务。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所言,非典是“21世纪第一场全球性传染病,需要全球通力合作,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防止非典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传染病和人类的负担”。
    客观地讲,我们对非典这场突如其来危机的识别能力不足,对危机的性质认识不够,对危机的危害估计不充分,对危机的反应不快。本质上看,我们缺乏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处理能力。正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凯特林・哈本所说:这场危机给中国和世界一个重要的经验,那就是在这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好的疾病监督机制。这一机制应该不仅包括收集和报道公共医疗卫生信息,而且要正确地分析这些信息,这是我们早期发现和干涉疾病、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尤其是未知性传染病暴发的惟一有效途径。
中国战胜非典危机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国内市场容量大的国家,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强,还有许多要素可以驱动经济增长,来抵消非典冲击的负面影响。中国经济系统特性明显改善,内生增长能力增强,特别是中国企业对各种冲击的反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明显增强。
    其次,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加,财政能力空前提高,2003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相当于1994年全年财政收入,相当于1998年全年一半之多的财政收入,政府有更多的财政能力应对公共卫生危机。
    再有,中国政府积累了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大为增强。过去6年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世界经济与贸易衰退),积累了对付外部冲击的丰富经验。新领导人也具有处理国内各种危机的直接经验,如温家宝总理曾任1998年防洪救灾指挥部总指挥,成功地战胜天灾,当年经济增长率在7.8%,只比原定8%的目标略低一点儿。4月25日成立了吴仪为首的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共计102项)。这是我们战胜非典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保障。
    还有,科学的发展是我们战胜非典的重要手段。人类发展历史就是被各种疾病困扰的历史,也是与各种疾病抗争的历史。但是人类在医学上的科学成就不仅消除了各种肆虐猖獗的瘟疫和传染疾病,而且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预期寿命。技术进步对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人类寿命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研究,在1960~1990年期间,技术进步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贡献率在45%,对女性成人死亡率下降贡献率在39%,对男性死亡率下降贡献率在49%,对女性生命预期寿命的贡献率在49%。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要夺取同疾病斗争的胜利,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利用全球化,主动与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合作,有效提高了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能力。这是我们战胜病魔的重要条件。
    
    
    
    
    
清华大学 胡鞍钢
[背景资料]
建国以来战胜传染病的历史

建国前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经济最贫穷、发展最落后的国家,也是卫生健康发展最落后的国家,长期被称为“东亚病夫”。当时人口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50岁低15岁),人口总死亡率在30‰以上,婴儿死亡率约200‰,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当时我国卫生状况极端恶劣,传染病流行猖獗,寄生虫病传播广泛,地方病发病率极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建国初期主要传染病发病人群在几千万人。1951年全国天花病有6万例,1952年麻疹发病人数104万,麻风病人50多万,血吸虫病人1200万,受到感染威胁人口在1亿人以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传染病发病率在3000/10万。据此估计,这一时期全国各种传染病发病人数在1600万~2200万人之间。
建国以来,中国在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也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即基本上控制并消除严重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过去50多年中国已经消除或基本消灭了鼠疫、霍乱、疟疾、天花、回归病、黑热病等,有效地控制了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血吸虫病和布鲁氏菌病等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效地控制和防治各类传染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降至历史低点。1980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872/10万,当年发病人数为923万人;死亡率为2/10万,死亡人数为2.11万人。1990年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为292/10万,发病人数减少为326万人,死亡人数为1.28万人。2001年传染病发病率为188/10万,发病人数为241万人,死亡人数仅为3700人。这表明,从总体上看,各类传染病在我国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的卫生健康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主办单位: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A座11-1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256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5  苏ICP备05003616号